性能优化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,一个是网络性能,另一个是页面渲染。在具体介绍性能优化方式之前,先来解释下为什么网络性能和页面渲染会影响性能。
在这里讨论的网络带宽的性能问题都是基于 HTTP/1.X,在 HTTP/2 中很多性能问题都解决了。
在 HTTP/1.X 连接有三种方式:短连接,长连接和 HTTP 流水线。
短连接是 HTTP/1.0 的默认模型,它每发一个请求时都会创建见一个新的 TCP 连接,收到 response 的时候就立马关闭连接,每次创建一个 TCP 连接都相当耗费资源,可想而知这种方式的性能很差,现在基本不用这种方式。
在 HTTP/1.1 以后就有了长连接和流水线,长连接是指创建一个 TCP 连接后,可以保持连接完成多次连续的请求,减少了打开 TCP 连接的次数,在 HTTP/1.1 以后的版本是默认的长连接的模式,长连接的缺点是,就算在空闲状态,它还是会消耗服务器资源。长连接是通过 Keep-Alive
消息头来控制。
默认情况下,HTTP 请求是按顺序发出的,下一个请求只有在当前请求收到应答以后才会发出,由于受到网络延迟和带宽的限制,在下一个请求发出可能需要等很长时间。流水线是指在同一个 TCP 长连接里连续发出请求,而不用等待前一个请求应答返回,理论上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,实现流水线是复杂的:传输中的资源大小,多少有效的 RTT 会被用到,还有有效带宽,流水线带来的改善有多大的影响范围。不知道这些的话,重要的消息可能被延迟到不重要的消息后面。这个重要性的概念甚至会演变为影响到页面布局!因此 HTTP 流水线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改善并不明显,在 HTTP/2 已经有更好的方式替代流水线模式,流水线模式在浏览器里默认是不开启的。
基于 HTTP/1.X 的连接限制,我们在开发中过程要尽量减少网络带宽的占用,比如尽可能的减小文件的大小和减少请求次数,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:
- Bundling
- Code Splitting
- Minify,Uglify
- Compression
- Tree-shaking
- Cache
- lazy loading 和 preloading
- 如果是用了前端框架,部署的时候用 AoT 的编译方式
- Service Worker
页面渲染,在正常情况下浏览器是60Hz的刷新率,每16.6ms会刷新一次页面,渲染页面的操作需要在这16.6ms内完成,否则就会导致页面失帧,提高页面渲染的性能,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:
- 减少页面重排和重绘,尽量避免以下会导致页面重排和重绘的操作:
- 在 JS 代码中操作页面 DOM
- 在页面 layout 稳定以后,增加和改变 CSS 样式
- 改变:窗口大小,字体大小
- 使用 table
- 动画实现数度选择,动画速度越快,回流次数越多,也可以选择使用 requestAnimationFrame
- 读取 offsetwidth offsetheight
- CSS 伪类,比如 :hover 某个元素弹出一个消息框
- JS 全阻塞,CSS 半阻塞(会阻塞 JS 执行和渲染树,但不阻塞 DOM 构建)
- JS 阻塞构建 DOM CSSOM 树,从而会阻塞构建渲染树,而且同时还会阻塞其他静态资源(图片)的下载,所以要把
<script>
标签放到body最后,或者是在标签里添加defer
或者async
属性。 - CSS 文件下载解析,不会阻塞 HTML 文件解析,不会阻塞 DOM 树的构建,但是会阻塞 CSSOM 树,从而会阻塞渲染树的构建,所以 CSS 文件的连接可以放在 head 里,不影响
- CSS 文件下载不会阻塞其他文件下载,但是会阻塞JS的文件执行
- JS 阻塞构建 DOM CSSOM 树,从而会阻塞构建渲染树,而且同时还会阻塞其他静态资源(图片)的下载,所以要把
- Web Worker
- 服务器端渲染
网络性能
推荐用 Angular 自带的编译方式打包
Angular 内置了 webpack 打包方式,很多人在搭建 Angular(< 6.0) 项目的时候,发现 Angular 内置的 webpack 并不能满足实际项目打包的一些需求,所以通过ng eject
把内置的 webpack.config 文件暴露出来,然后根据自己项目需求重写整个 webpack.config 配置,可以参考文章: 【Angular:如何用Angular(<6.0)和Webpack搭建项目】
但是 Angular(>= 6.0),去掉了ng eject
命令,鼓励大家用 Angular 内置的打包方式开发 Angular 项目,因为AoT
Tree-Shaking
ngc
tsc
minification
Uglification
Production mode
等等这些在 Angular 内置的打包方式中都是默认配置,不需要我们自己再去找第三方的 loader 或者 plugin 来实现类似的功能;而且从性能上说内置的打包方式要比我们自己搭的要好。
如何结合内置的打包方式和我们自己的 webpack 配置文件编译打包整个项目,可以参考文章:【Angular:如何在Angular(8.0)中配置Webpack】
使用 AoT 编译
在打包过程中使用 AoT 编译,指的是把所有 HTML component NgModule CSS 都编译成浏览器可以识别的 es5 代码。从而用户访问 Angular 应用的时候,只需要下载相应的 budnle 文件后直接渲染。不需要先下载@angular/compiler
编译器编译模板文件,然后再渲染,大大提高了页面渲染性能。
在模板文件中 Angular 有自己的 directive component pipe,如果不先编译成 es6 代码,就没办法做 Tree Shaking。AoT(ngc) 编译,可以把模板文件先打包成 es6 (或者TypeScript)文件,这样就可以做 Tree Shaking,把一些没用的代码去掉,从而减少 bundle 文件的体积,也可以提高性能。
关于深入理解 Angular 编译,可以参考这篇文章:【Angular:深入理解Angular编译机制】
Tree Shaking
如果项目中有一些代码(方法、文件),在项目里完全没有被用到,这种代码称为 Dead Code。大量 Dead Code 如果编译打包进 bundle 文件,会导致 bundle 文件过大,页面渲染下载 bundle 文件的时候会浪费带宽,也会影响性能。
Tree Shaking 就是用来解决这种问题,它是指在编译打包过程中把 Dead Code 去掉,不把这些没用到的代码打包到最后的 bundle 文件里,从而可以减小 bundle 文件的体积,提高应用性能。可以把整个应用想象成一棵树,function/component/service/lib 好比是树叶,而那些定义但又没有被调用的 function/component/service/lib 好比是枯树叶,Tree Shaking 就是把那些枯树叶从树上摇下去。
关于更多 Tree Shaking 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参考这篇文章: Angular性能优化:Tree Shaking
lazy loading 和 preloading
如果把一个大项目所有文件都打包进一个 bundle 文件,用户打开浏览器访问这个网站的时候,首先要从服务器下载这个超大的 bundle 文件,加上还需要时间做一些解析,会导致网站响应过慢。在 Angular 项目中可以通过配置 lazy loading 和 preloading 来提高性能。关于 lazy loading 和 preloading 在 Angular 项目中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参考这篇文章:【Angular:lazy loading和preloading】
webpack Code Splitting
在项目中经常会有一些公用代码,被多个 module 或者 component 引用,如果在打包的时候直接把公用代码重复打包进不同的 bundle 文件,会造成代码冗余,也会影响应用性能。我们可以通过 webpack Code Splitting 做代码切割,把公用的代码单独提取出来放在 chunk 文件里,用户访问页面的时候只需要下载一次这个 chunk 文件就可以了。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:webpack(3):代码切割
缓存
-
用 RxJS 实现缓存效果 Angular 中通过 HttpClient 执行 Http Request 返回的 Observables 是 Cold Observable,这导致每次调用 API,都会生成一个新的 Observable 实例,有订阅之后才开始发送值,这也符合现在前端开发要求。但是实际开发过程中,有时候后端会有提供一些公用的常量 API,不同页面都需要用这些常量,按现在的调用 API 的方式,会导致常量 API 在不同的页面重复多次被调用,这种方式显然性能不好。可以通过 ReplaySubject 实现缓存效果,第一次调用常量 API 之后把这些常量缓存起来,之后调用同样的 API 就可以直接在 ReplaySubject 拿到值,不用每次都调用后端 API。具体实现可以参考文章:【RxJS:如何通过RxJS实现缓存】
-
选择合适的浏览器缓存策略 对于一些不经常改的静态资源,可以缓存在浏览器端,合理的缓存策略可以减少延迟,在重复利用缓存的资源文件同时,可以减少带宽和降低网络负荷,从而大大提高了性能。缓存机制可以参考文章:【浏览器缓存机制:强缓存和协商缓存】
-
合理的利用浏览器数据存储 对于一些常用的数据,可以存在浏览器里,这样可以减少延迟和带宽,从而可以提高性能,浏览器数据存储方式有:Cookies、SessionStorage、LocalStorage、IndexedDB。对于这些存储方式的用法和区别可以参考文章:【浏览器数据存储方式】
防抖
超高频触发网路请求,不仅效率低而且没办法保证请求结果的正确性,我们可以结合 RxJS 中的操作符debounceTime
map
filter
distinctUntilChanged
和switchMap
实现防抖。具体可以参考文章:【RxJS:如何用RxJS实现高效的HTTP请求】
Service Worker
Service Worker 可以理解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中间的一个代理服务器,它是独立于主线程的一个线程,在主线程运行的同时,它在后台运行,两者之间互不干扰。它可以拦截所有客户端的请求,也可以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,可以离线缓存资源,也可以后台同步。Service Worker 可以使你的应用先访问本地缓存资源,所以在离线状态时,在没有通过网络接收到更多的数据前,仍可以提供基本的功能,毫无疑问,Service Worker 也可以大大的提高页面性能。关于 Service Worker 的理解和应用,可以参考文章:【The offline cookbook】
页面渲染
浏览器工作原理
在正常情况下浏览器是60Hz的刷新率,每16.6ms会刷新一次页面,渲染页面的操作需要在这16.6ms内完成,否则就会导致页面失帧。关于浏览器是如何解析运行 HTML CSS JS,浏览器的工作原理,可以参考参考文章:【How Browsers Work: Behind the scenes of modern web browsers】
Web Worker
JS 是单线程的,并且是全阻塞的,全阻塞的意思是指:在浏览器中,只要 JS 引擎在执行 JS 代码,那么就会阻塞 HTML CSS 的解析执行,从而会阻塞页面渲染和交互,如果 JS 代码执行时间比较长,那么会导致页面卡顿,影响用户体验。
在 H5 中引入了 Web Worker,它的作用就是为 JS 创造多线程环境,允许主线程创建 Worker 线程,将一些任务分配给 Worker 线程。在主线程运行的同时,Worker 线程在后台运行,两者互不干扰,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将一些耗时的数据处理操作(复杂耗时的计算,大文本分析上传,图像处理,canvas图像绘制等等)从主线程中剥离,让主线程专注于页面的渲染和交互,从而提高页面性能。关于 Web Worker 的具体用法可以参考文章:【使用 Web Workers】
使用 ChangeDetectionStrategy.OnPush 策略
Angular 默认的变化检测机制是:异步事件 callback 结束后,NgZone 会触发整个组件树至上而下做变化检测,也就是说页面一个小小的 Click 事件就会触发所有组件的变化检测。虽然 Angular 变化检测本身性能已经很好了,在毫秒内可以做成百上千次变化检测。但是随着项目越来越大,其实很多不必要的变化检测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能。在 Angular 中可以通过 OnPush 来跳过一些不必要的变化检测,从而优化整个应用的性能。更多关于 OnPush 策略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参考这篇文章:【 Angular Change Detection:变化检测策略】
服务器端渲染(Server Rendering)
一般来说,像 Angular 框架搭出来的 SPA 应用,都是客户端渲染(client-side rendering)。当路由到这个页面的时候,从服务器端下载相应的 bundle/chunk 文件,在这个文件里一般只是只包含了 DOM 结构代码和 JS 代码,不是 HTML 文件。浏览器拿到这些代码,需要构建 DOM 树 / CSSOM 树 / 渲染树 / 解析执行 JS 代码,最后才是页面渲染后跟用户进行交互,如果这其中某一个步骤耗时较长,就会导致用户只能看到空白页面一直在加载,显然性能和用户体验都不好。服务器端渲染就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,当路由到某一个页面的时候,request 发到服务器端,在服务器端会构建好这个页面(HTML文件),再把这个 HTML 文件直接发回给客户端,这样用户在一开始就能立马看到带有内容的页面,不用等浏览器构建页面、执行 JS 代码,大大提高了性能,有更好的用户体验。
在 Angular 中,可以用 Angular Universal 来实现服务器端渲染,关于服务器端渲染和 Angular Universal 的文章可以参考:【Rendering on the Web】【Angular Universal: a Complete Practical Guide】